癌胚重编程的特征包括高增殖性、上皮向间充质转化(EMT)、向干细胞转化和免疫抑制,共同推动肿瘤生长和发展。癌胚重编程的历程从实验室发现癌胚抗原开始,随后发现α-FetoProtein和长非编码RNA在肿瘤和胚胎环境中的活跃作用。随后,CA125、MicroRNAs的发现以及单细胞基因组学、单细胞RNA测序和空间转录学的...
什么是癌胚重编程?生信潜在新兴热点
癌胚重编程:新兴肿瘤研究领域
癌胚重编程涉及肿瘤微环境与胚胎发生间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高增殖能力和细胞可塑性上。这类现象在肿瘤细胞和胚胎细胞中均有显现,尤其是肿瘤微环境中的非肿瘤细胞中,显示了癌胚重编程的新证据。这种状态的重新表达是一种进化适应,促进组织再生和炎症发展,如肝硬化期间的癌胚重编程。癌胚重编程的特征包括高增殖性、上皮向间充质转化(EMT)、向干细胞转化和免疫抑制,共同推动肿瘤生长和发展。
癌胚重编程的历程从实验室发现癌胚抗原开始,随后发现α-FetoProtein和长非编码RNA在肿瘤和胚胎环境中的活跃作用。随后,CA125、MicroRNAs的发现以及单细胞基因组学、单细胞RNA测序和空间转录学的进步,为发现胎儿组织和癌症之间共有的细胞群提供了可能。例如在肾母细胞瘤中发现的胎儿样细胞以及在胎儿和肿瘤微环境中发现的相似细胞类型,作者引入了癌胚生态系统概念。
癌胚重编程的机制涉及组织微环境的胚胎样重新编程,由增殖细胞的促生长信号诱导。在组织再生过程中,这些信号通过再生细胞产生,而在癌症中,突变的细胞持续提供这些信号,形成正反馈循环。这种重编程为肿瘤特异性信号网络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多种途径,理解这些信号对癌胚重编程的理解至关重要。同时,探索肿瘤微环境的其他间质和免疫细胞是否驱动或受制于这种重编程,将有助于描绘癌胚生态系统与各种成分间的相互作用。
科研思路包括使用单细胞测序研究癌胚重编程,揭示胎儿样内皮细胞和胎儿样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中重新出现。此外,表观遗传学在动态平衡和再生中的作用需要深入研究。m6A在人类发育和癌症进展中的关键作用也值得探讨,特别是在动态表达变化方面的机制和治疗作用。最后,癌胚重编程与肿瘤免疫治疗的关系,如抗肿瘤疫苗接种后诱导的IMP-3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总结,癌胚重编程是癌症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其研究对理解肿瘤进化的复杂性、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力以及可能的预防策略都具有重要价值。未来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癌胚重编程的全貌,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2024-11-19